排场不小!古代送亲场景大揭秘
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0:57    点击次数:89

| 明清家具研习社 |

| 明清家具研习社 |

吹凤管,奏鸾箫,合良宵。

无论对于哪个时代的人来说,嫁娶都算得上是一项人生大事。中国有十里红妆、拜天地高堂,西方有教堂宣誓、交换戒指,虽然形式不同,但其中内核是相似的:一对恋人在神灵、亲朋、大众的见证下缔结契约,组成新的小家庭。

重视礼法的中国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按“六礼”执行,即从议婚到完婚中间的六个程序: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这一套程序始于周代,最早见于《礼记·昏义》,后代官方也同样认可,《唐律》、《明律》中都有明确规定。

清末民初 万工轿 浙江省博物馆藏

其中最后一道亲迎,指的是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,带着新娘及一干人等回家举行正式的婚礼仪式。

徐州出土过一块东汉时期的画像石,上面画的就是亲迎场景,两侧分别为男方和女方的家宅,宅门边站着的正是双方父母,当中则是男女双方本人,女方身后正是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。

东汉 画像石《亲迎图》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藏

这样的场景常出现于描绘世情的巨幅画作中,比如我们最熟悉的清明上河图题材。但值得一提的是,原版《清明上河图》中张择端并没有画嫁娶场景,而是选择了清明踏青打猎归来的场景,明显的送亲队伍出现在明清两代的《清明上河图》中。

北宋 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 故宫博物院藏

有学者认为,这是不同朝代之间的世情差异导致的。宋并非大一统王朝,需要时刻提防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来袭,宋本《清明上河图》虽然画出了汴京的繁华,但我们仍然能看出城防缺失、士卒懒散等等社会隐患和弊病;而明本倾向于凸显享乐主义,清院本则是在乾隆授意下画出的太平盛世,嫁娶场景正能渲染热烈喜庆的氛围。

明 仇英《清明上河图》 辽宁省博物馆藏

清院本《清明上河图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明本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送亲队伍从一栋带院墙的二层小楼出发,门口还有对新娘依依不舍的亲人。二层则是两个男子正在对弈,用的似乎还是灯挂椅,一层屋内可以明显看到两件圈椅,院中还有玲珑疏透的硕大赏石,可见新娘家也有一定经济实力。

图中可见的送亲团组成包括好几个部分:负责开路的,负责奏乐的,负责护送花轿的,负责搬运嫁妆的......他们手中持有的不同物品代表着不同的身份,这也是送亲团的常见构成。

在开路伞上还可以看到来那四条颜色不同的锦绣华带,其中朱色绣金的那条华带还同样出现在提着灯笼的童子、盔顶花轿、护送花轿的女性长辈身上。

清院本的《清明上河图》画的主要是苏州城,根据款识我们可以了解到是陈枚等人奉乾隆帝命画成。这张图中的送亲队伍不像明本中那么紧凑,各司其职的队伍之间都隔开了一段距离,但人员组成除了提灯笼童子明显缺失外,几乎和明本无差。

细细看来,华盖、花轿、嫁妆的器型倒是有明显差别。明本华盖为双层,清本为三层;明本花轿为盔顶,似乎还是双开门样,且轿身装饰繁杂、五彩缤纷,清院本花轿则为攒尖顶,轿门为布帘,轿子本身设计偏素雅,用缀满的五彩丝绦装饰;明本中嫁妆有圆形大捧盒,清院本中则为两人抬起的大提梁盒。

当然,专门以婚嫁为题材的古画也有流传,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就藏有一件清代古画《送亲图》,研究学者们从画卷人物装束判断该画年代大概为清中后期。

清 《送亲图》(局部) 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藏

卷端画的是新娘家的府邸,府门前悬挂的灯笼上有“奉直大夫正府”字样,奉直大夫是一种散官名,大概为正五品,可知此图是清代的官家女儿出嫁场景。

纵览整图可以看出从新娘家出发的送亲队伍应该是要前往渡口乘船,渡口已经有举着撑竿的渔夫翘首而待,还有举着“文武世家”字样灯笼的小童在等候。

华盖之前的队伍里主要是举着或提着宫灯的开路人,也有端着盘子和挑着提梁盒的,里面放的都是有吉祥寓意的好东西。

华盖后方的队伍则主要是奏乐团,其中还有两个人抬着一个带围栏矮供案,案面上放的正是祭祀用品。

这张图里的花轿像是综合了明本和清本《清明上河图》的花轿特色,盔顶中心为牡丹花,四角向外延伸,悬挂长绳结,轿身四面均包裹朱地描金的龙纹等,还配有各色花卉结彩带,可谓是富丽堂皇。

当然,排场最大的莫过于帝后成婚,故宫藏有三套光绪帝的《大婚图》,记录了光绪迎娶皇后的全过程,人物极其繁多,画面极其繁杂,可谓是鸿篇巨制。据有关材料统计,光绪帝大婚相关费用共折银达550万两,约占当年清政府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。

《光绪大婚图册·凤舆自邸第入宫图》

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件疑似为农村嫁女的元代画作:首段中有一个骑着牛披着纱的妇人,其他的目光也都集中在她身上;次段像是主家招待来宾的场景;尾段则包括饮酒、奏乐以及歌舞表演。但有人认为这更可能是农女回乡省亲的场面。

元 农村嫁女图(局部) 故宫博物院藏

在表现嫁娶场景的古画中,还有一个十分特殊的题材——钟馗嫁妹。这是一个关于鬼王钟馗的民间传说,因为钟馗能禳灾祛魅,受老百姓爱戴,所以相关传说也广为流传。

据说钟馗有个同乡好友叫杜平,杜平为人乐善好施,曾馈赠银两帮助钟馗赶考。钟馗因面貌丑陋被皇帝免去状元,一怒之下撞阶而死,杜平还将其妥善安葬。钟馗做了鬼王以后为了报答杜平生前的恩义,亲自率领鬼卒在除夕时返家,将妹妹嫁给了杜平。

北宋 苏汉臣《钟馗嫁妹图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虽然是鬼王嫁妹,但开路和奏乐的仪仗、嫁妆也是一个不少,区别只在于队伍中都是长得奇形怪状的鬼卒,负责护送的鬼卒甚至骑在面容凶恶的神兽上,新娘乘坐的马车也不靠马拉动,而是靠鬼卒抬杆和转轮。

但整支队伍最让人不能忽略的就是大大小小的箱盒,各式各样的礼品,足以看出嫁妆的丰厚。

无论是王公贵族,还是平民百姓,嫁娶都是要耗费大量银两和心力去编织排场的重要仪式,热烈的音乐、浓艳的色彩、铺陈的物件儿......对于中国人来说,热热闹闹的,才叫喜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