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奔赴!万人现场》:凭什么让观众花钱看“新人”演出?
发布日期:2024-08-25 18:56    点击次数:62

一边是在现场随着音乐尽情嘶喊和晃动,另一边则要到街边厚着脸皮卖票,造梦和利益的极致拉扯,在《奔赴!万人现场》里呈现得淋漓尽致。

livehouse,源于日本的现场演出文化,这两年成为国内音乐市场的潮流风向标。

万众期待下,腾讯视频终于推出了一档关于livehouse的综艺,以“现场”作为音综的新切口,让一群音乐“新人”带着自己的原创音乐进行线下演出,以真实的票房收入同台竞技,完成从0人到10000人现场的大跨越。

听起来很疯狂,几乎是新人的阵容、原创音乐、现场演出、真实票房收入、万人现场的元素叠加,绝对是音综的大跨步创新。

目的显而易见,这档节目想要实现音乐人和节目的双赢,但问题是,这群“新人”能撑得起最后的万人现场吗?说的更直白点,观众凭什么为他们花钱?

Live到极致

没有金刚钻,别揽瓷器活。节目的野心很大,想要通过现场赚钱,演出一定要足够吸引人,所以《奔赴!万人现场》几乎将“现场”做到了极致。

先从livehouse开始,几乎面对面的音乐人和观众可以瞬间将场子燥起来,独具特色的原创音乐,带有个人情绪和故事的烙印,尤其是乐队的加持,特别的唱腔和格调,让情绪加速发酵。

首期节目,香港乐队Supper Moment在现场观众的大合唱中登台,鼓点和主唱的声音一出,现场的氛围瞬间点燃,全场的观众跟随着音乐摆手、跳跃,呼喊,冷眼瞬间起了鸡皮疙瘩,主唱Sunny超强的舞台表现力,极其热血沸腾的歌曲,让现场成为大型“军训现场”,特别是主唱走到台下,到观众中间演唱时,现场的感染力更是发挥到极致。

不管是举起双手晃动的Pogo、排甩,还是跳水、开火车,观众总是会对于精彩的演出给予真诚的回应,因此,为了放大现场的魅力,节目组也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台下的观众。其实,“现场”本就是音乐的互动,是情绪的共鸣,是在大声歌唱、跳动的汗水挥洒中,尽情地享受和宣泄。

犬儒乐队的现场就是氛围的代表,摇滚乐的鼓点、节奏和主唱的嘶吼极具压迫感,声光电的配合更是将音乐的爆发力推向最高点,观众在台下的呼喊、跳动,让现场变成了大型“乌托邦”,只留下极致的快感。

但这样的场面一般是成熟乐队才能享受到的回应,更多的“新人”还是面对“没人听”、“没人回应”的残酷现实。因此,《奔赴!万人现场》设计了“真实票房收入”模式,让观众看到“造梦”背后残酷而真实的音乐市场。

《奔赴!万人现场》最特别的一点是,现场演出的观众并不是节目组征集的观众代表,而是真正买票前来的乐迷。实际上,节目用“为你购票数”和“最值票价数”两个维度来考量音乐人的影响力和商业潜力。

演出未开始前,节目组就统计了各个音乐人的“为你购票数”,能卖票,说明音乐人的作品有商业价值,有市场号召力,而演出结束后,节目组则会统计“最值票价数”,两者中间的转换数就是真正的“吸粉数”,也是竞争的衡量标准。

这对于“新人”来说是极其残酷的。

这意味着节目几乎没有留给“新人”成长的空间,不管你是新人还是成熟乐队,不管你是流行歌手还是摇滚乐队,“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”,票房是衡量现场的唯一标准。

特别是在拼盘演出之中,音乐人的号召力观众给了最直接的反馈,像犬儒乐队、椿乐队、Supper Moment、Fine乐团的现场氛围极其热烈,而像新人陈华、韩菲、金典大头等,观众不仅没投票,甚至提前离场,根本没有给音乐人展示的机会。

虽然有点无情,但这就是真实的音乐市场。真正的市场不会给音乐人分等级的难度任务,也没有所谓的“新手村”和“新手保护”,有的只是大混战中的厮杀,唯一的重点是“谁能抢到听众谁就是赢家”。

在这样残酷的机制下,也并不是每位音乐人都能在节目上展现自己的现场魅力,吸粉较少的“预备组”甚至需要再进行路演的比拼,在线下livehouse表演来争夺为数不多的,在节目中展现的现场表演机会。

与此同时,节目也在各个环节贴近真实市场,在演出过程中邀请行业伙伴直接邀约,观众也是选择音乐市场最主流的受众,尽量减少中间商环节,直接让市场看到音乐人的影响力,并进行经济变现,将商业转化的效率最大化。

一方面,《奔赴!万人现场》毫不掩饰节目的动机,让节目直接以“模式”驱动内容。明确的出名、卖票的动机,让音乐人能够使出浑身解数去表演,不需要导演组的刻意引导,故事和冲突就直接建立起来,让节目有极强的可看性。

另一方面,节目以自身的影响力为音乐人搭建一个舞台,但后续知名度的转化全靠音乐人自身实力的票房号召力,给双方带来的是实打实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的转化,巧妙地实现了节目组和音乐人的双赢。

从0人到万人,他们能行吗?

《奔赴!万人现场》以腾讯视频的背书为音乐人扩大知名度,再以音乐人的影响力带动票房收入,的确是亮眼的通路模式,但问题是,这群“新人”有这么强的票房号召力吗?

不得不承认,开过多场现场演出的音乐人不管是现场的氛围,还是票房的转化都比较亮眼,但这群人在节目里还是少数,更多的“新人”现场经验不足、作品质量不够,从获得金曲奖的Supper Moment到一次演出经验都没有的纯新人,水平差距之大导致舞台效果悬殊,不要提票房号召力了,连记住他们都有点费劲。

节目第二期邀请的美依礼芽踢馆更是衬托出一些“新人”现场的单薄、乏味。美依礼芽无可挑剔的唱跳实力,超强的舞台爆发力,和状况百出的乐队、忘词破音的小白相比,更是看起来像是总决赛和海选现场的区别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节目想要完成从0人到万人现场的跨越,属实有点困难。

梳理近几年音综出圈的音乐人,我们不难发现,他们的爆红不是一蹴而就的,要么就是有超强的舞台经验,要么就是本身有话题度。

《歌手》第一期,来自加拿大的摩洛哥裔女歌手凡希亚表演完,社交媒体就已经出现了关于她实力的讨论,美国歌手香缇默的表演,更是引爆了舆论场。

同样都是在国内知名度几乎为0,凡希亚和香缇默的爆火除了《歌手》这个经典IP,就是毋庸置疑的实力,甚至在第一期拿下冠亚军后,那英的“五旬老太守国门”的相关话题更是让内娱热闹了一把。

试想,若将有如此实力的音乐人邀请至《奔赴!万人现场》,不仅是livehouse、音乐节,打造个人演唱会也未尝不可。

当然,有实力的选手可遇不可求,但“人力”可以做到的,就是挖掘音乐人身上有趣的特质,加强记忆点,引爆话题。

像《歌手》中的黄宣,一场比赛下来仅靠唱歌不一定让人记住,但嘎嘎有梗的主持反而收获了无数观众的喜爱,甚至被评选为“何炅接班人”、“《歌手》最佳主持”,抽象而松弛的灵魂毋庸置疑成为《歌手》史上“最有魅力的光头”。

而从《乐队的夏天》里出圈的五条人,和常人不一样的脑回路、肆意通透又可爱的性格,竟然在开场之前的最后一秒临时改歌,将舞台变为自己的演唱会,恰好符合乐迷所推崇的自由散漫而灵魂有趣,同样吸引了一批忠实度非常高的观众群体。

和上述的例子相比,《奔赴!万人现场》严重缺乏这样足够惊艳的人物,来带动节目热度。

若想真的实现“万人现场”,节目组要么是打造更极致的音乐现场,达到“非看不可”的地步,要么就是在人物上花费更多的心思挖掘和打磨,洞察更加垂直和小众的圈层,进行话题引流,在破圈的同时,实现更加强有力的票房号召。

除了选手实力之外,节目还有一个很大的限制,就是现场的氛围难以有效传达给屏幕前的观众。

看过现场的人都知道,乐队现场的演出和互动和在耳机里听歌是完全不一样的,为此Live才有着独特的生命力,那么节目既然以“现场演出”为切口,又打着“真实票房收入”的旗号,那么势必要把线下演出做大,做成品牌和IP,以线上节目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去线下买票,才能真正改变音综的商业格局。

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节目组不能局限于现有的综艺制作的逻辑,也不能局限于长沙这一个地方,要以对待一种大型演出项目的方式去推广,采取“一鱼多吃”的策略,地推、直播通通搞起来,打通更多的线下渠道,将知名度打出去,才是实现万人现场的关键。

当然,在一季节目里解决这些问题未免苛刻。不得不承认,《奔赴!万人现场》已经给音综打了一个很好的“样”,改变原有音综以“人”驱动的方式,真正做到以“模式”驱动内容,让综艺的生态流动起来。音综也改变了作为音乐呈现载体的局限,成为了小型市场探索的场域,这绝对是一次亮眼的创新。

从以“人”驱动,到以“模式”驱动,综艺内容生态的扭转是可预见的。

即使市场遇冷,我们也能看到综艺人的坚持,对内容有效的尝试,尽管目前的《奔赴!万人现场》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,但既然迈出了创新这一步,我们就应该鼓励和尊重,也正是这些创新让我们对于综艺还有期待。

毕竟冷眼相信,真正的万人现场,或许就在不远处。

观众音乐人奔赴音综节目发布于:湖北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